马铃薯,俗称土豆,光听名字,“土”得掉渣。
但走进位于德州乐陵黄夹镇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你可能会改变刻板印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土豆不仅凭借“世界第四大主粮”的身份登上“大雅之堂”,还搭乘神舟十四号遨游太空。
上天,入地,发芽,移栽……
再过一个多月,“上天入地”的马铃薯种子就要“开花结果”了!
01
最近,这个研究中心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
科研人员正指导工人把上万株马铃薯“实生苗”,从繁育小棚移栽到大棚的营养钵里。这批苗子3月份种上,到5月中旬就会结出鹌鹑蛋大小的微型薯。
这些马铃薯苗子不同寻常。
去年,该中心精选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驻留中国空间站6个月。
如今,经过太空的“洗礼”后,这批天宫“下凡”的种子经过催芽迎来首个种植季,这也标志着山东马铃薯“航天育种”迈出新步伐。
种子上天,不是想上就能上的。
每一粒获得“太空船票”的种子,必须经过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标准严苛的筛选,只有遗传稳定性高、综合性状好的种子,才有机会遨游太空。
能把2万粒种子送上太空,该研究中心的育种技术“杠杠滴”。
特别是其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希森6号”,在全国26个省份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在中亚、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航天育种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蹭飞船去太空走一遭这么简单。
02
这批太空种子结出的鹌鹑蛋大小的马铃薯,谁能尝鲜?
其实,这只是将来育种的选育材料,想吃还为时太早,但值得期待。
所谓航天育种,是将种子置于太空特殊环境中,在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极洁净等极端条件作用下,诱使其中少数种子产生基因变异,再回到陆地上,经过筛选培育,最终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
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的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
这个过程中,究竟哪粒种子被选中、变好还是变坏,全靠天意,就像“开盲盒”一样。科研人员要做的,就是从中选出理想的变异基因,育成新品种进而大面积推广种植。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种子上天遨游只是第一步,入地选育才是关键。选育太空种子急不得、躁不得,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只有持续表现优异,并最终由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盖章”,“天选之种”才算完成认证。
实践证明,航天育种惊喜不断,一大批抗病抗旱、产量高、口感好、可放心吃的农产品被摆上餐桌,也鼓了乡亲们的腰包。
03
航天育种不仅丰富我们的餐桌,在保障粮食安全上也是功不可没。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所以,虽然载人航天工程的“主业”不是育种,载荷资源又非常珍贵,但从“神一”到“神十四”,每次飞行任务都会给种子留下一张票。
据统计,我国已育成航天主粮和蔬菜等作物品种数百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80万公顷,增产粮食约16亿公斤。
其中,小麦新品种“鲁原502”是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品种。该品种由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联手育成。
这次跟随“神十四”上天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也被寄予厚望。
成立16年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采用传统杂交育种方式繁育新品种,还不断创新育种手段,先后尝试了分子育种、激光辐射、基因编辑等技术,不遗余力开展马铃薯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这次该中心首次尝试航天育种,并实现成功育苗,其意义不言而喻。
无论在世界还是我国,马铃薯都是小麦、水稻、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
在物质生活拮据的年代,马铃薯一直扮演着“救命蛋”的角色;如今,它成了广袤乡村的“致富蛋”。
小土豆不“土”,也不“小”,它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作者:陈广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